翻页   夜间
17中文 > 钢铁时代 > 第三百三十五章 无线电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7中文网] https://www.17zhongwen.cc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无线电是必须要上的,特别对现在已经改变模式,真正掌控包头的杨元钊来说,更是如此,无线电广播,会代替所谓的通电全国,变成宣传阵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,至于小型的无线电收发器,会对军事起到颠覆性的改变,信息的通畅和重要性,开始在未来战争之中,越来越多的展现起来。

    关于无线电的概念的,早在十几年前,特拉斯就提出了,也做出了关于无线电的一切的解释,是基于电子管之前的所有无线电的基本要素,可以说,从理论上面解决了无线电的一切问题,为无线电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,也因此,特拉斯获得了美国的无线电专利。

    当然了,后来无线电的专利被吊销,甚至在1943年又被重新授予,这牵扯到了方方面面的利益,甚至被吊销的结果,跟爱迪生也有很大的关系,特拉斯跟爱迪生,从分道扬镳的时候开始结仇,在被吊销的时候,爱迪生是专利大亨,掌握了不少关键的专利,公司办的红红火火的,甚至马可尼也受到了他的投资,在这种情况下,剥夺还处于失业欠款情况下的特拉斯的专利,是轻而易举的,甚至特拉斯自己都没有保存多少专利,交流电的专利,一直到全球使用几十年之后,也没有回归到他的手中。

    从无线电的基本原理上面,在1893年之后,已经不成问题了,但是真正把无线电实用化的还是电子管产生之后。第一个电子管,在1904年。由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明,他也从事实上证明了由爱迪生提出的爱迪生效应的真实性。至于第一个真空三极管,由美国发明家德弗雷斯特发明。也就是说,基于电子管的二极管三极管无线电,已经拥有了器材上面的基础,如何利用理论把他们整合起来,这才是最终的关键,世界的研究者们用了10多年的时间,才完成了这一点。

    杨元钊手中有很多的电子元件,从二战之后,电子和材料。是整个世界发展的重点,不说山寨的苹果手机,电脑,就说摆放在桌子上的那个电子计算机,那都远高于这个时代的高科技,这玩意最起码都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,距离这个时代太过遥远,哪怕是特拉斯,想象力逆天。也没办法从中间汲取营养,只有按部就班,依照层次发展,无论是保密性。还是别的,杨元钊都没有拿出来

    早在很早之前,杨元钊就让哈比搜集一些先进的东西。电子二极管和三极管是搜集的重点,也算是电子产业的开端吧。好在这玩意,发明出来之后。还没有完全的发现他的用途,只是在爱好者之间传播,二极管和三极管基本上都到手了,通过复制,算是弄到了一批的东西,甚至借助着机器和手工,西北也开始制造合格的二极管和三极管。

    电子业的出现,一定程度上面,代表着良品率的出现,哪怕到了后世,有关电子物品的良品率,也不可能达个几层的钢构房里面了,经过了快2年,十几次不停的扩张和建设,研究所已经占地4平方公里,分成了12个区域,40多栋大小不一的大楼,最高的大概有13层,最低的也有7层,总建筑面积,超过了百万平方米,拥有80多个大型的实验室,其中各方面的专家,就有1500多人,甚至不乏一些行业内有知名影响力的科学家,每年会产生数以万计的专利,其中有实质意义,对包头有重大影响的,最少有十个以上。

    也因此,杨元钊每年会对这个实验室投资超过3000万美元,等于每年一个白云鄂博钢厂的投入,就投入到了这不到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。正是这些科学家,推动了包头的科技向着更高发展,之前的包头,只是在杨元钊的眼光和推动之下发展。

    现在,很多方面,只是让杨元钊指点一个方向,他们自动发展的东西,就可以让包头技术变化巨大,机械,制造,自动化,包括是内燃机蒸汽机等诸多方面,包头已经站在了世界的比较先进的水平,交流电和机床,更是站在世界的最巅峰。

    2年时间,还比较的短,最少,没有一所成功的大学作为后盾,包头最多培养了一批普通的研究员和助手,好在,2年时间之中,包头持续不断的派人留洋,两年的时间,累计派出了3批留学生,总人数超过了1万人,这些人遍布在德国和美国的工科院校,一旦学成归国,对于包头科技推动,是一个巨大的推动,可惜现在他们正在努力的累积着学业。

    杨元钊没有忘记这些研究生,这些可以说是未来,改变中国一切,承担起中国科技研究使命的一批人,拥有后世眼光和一体机的杨元钊,更大意义上,不是需要一批开创性的科学家,而是拥有扎实的功底,可以按部就班的把他的设想,依靠着现有的科技水平和机器,研究出来的人,这样的人,对于基础薄弱的中国而言,最少需要四五年的时间,才能够培养出来。

    因为研究所中大多说都是外国人,很多后世的东西,包括一些超越这个时代的技术,杨元钊无法投入到这个科学院之中,只有少数的项目,比如说医药,勉强的用中医和一些化学方面有一些成就的国人或者是华裔来支撑,剩下的大部分项目,只有按部就班的,最多杨元钊知道一下方向,避免一些浪费,到没有超越这个时代发展。

    现在这个被很多人寄予厚望,甚至充满希望的地方,在杨元钊看来,只是一个累计实力,让包头拥有初步研发实力的地方,所以投资巨大,产出并不出色,最多只能够称之为薄弱,商会的股东们,对于这个研究所还是有些微词的,在他们看来,3000万美元的投入,放在别处,比这里收益大,可是杨元钊依然义无反顾的投入,巨大多数的投入,都是他**承担的。,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