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页   夜间
17中文 > 钢铁时代 > 第一千四百九十章 4亿订单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7中文网] https://www.17zhongwen.cc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军火采购之中的意向,并不是一次性就能够定下来的,哪怕各大军区和小毛奇都拥有着极强的兴趣,他们也必须要回去研究,在演习结束之后,小毛奇立刻在陆军方面召开了一个小会,在统一了想法之后,这才去面见德皇。

    德王宫,舍尔和提尔皮茨经过通知,最后一批的进来,看到陆军的高层之后,他们两个心中有数,距离上一次的波尔多袭击,已经过去不短的时间了,显然,陆军应该是有些要求了,要海军配合,较为保守的他们,并不愿意在这个时间段,进入到英吉利海峡,不可能有任何的战果,换他们是弱势的时候,也不会轻易的挑起主力舰的对决。

    在明知道没有什么战果,却要进入到交战区域,那就只能够是对地支援,成功那是肯定的,没有他们多少的功劳,可是一旦失败,主力舰或者是主要舰船,有一丁点的损失,板子就打在了他们的身上。

    不过这件事情上面,海军别无选择,这是必须要支持的,帝国建造了庞大的战舰,是为了取得战争的优势,在海战还遥遥无期的时候,陆战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,目前德国方面的陆战,取得了相当的优势,只要在波尔多附近,重创了协约国的军队的话,即便是协约国补充了海军,跟德国差不多,甚至超出,又能够怎样,把法国赶下大海,把整个西欧大陆整合到一起,德国就站在了不败之地了。

    会议很快就开始了,顺着会议的进行,这个议题跟他们想象的,微微有些偏差,陆军是在寻求海军的帮助,却不是战舰上的,而是一款被命名为陆地巡洋舰的项目。

    杨元钊没有直接把装甲力量命名为坦克,而是用他最初的名称,陆地巡洋舰,这个名字直接误导了小毛奇和德国军方,他们很自然的把海军拉过来寻求帮助。

    几乎不约而同的,两个对立的国家,都把这个本应该是陆军的东西,归咎于了海军,杨元钊给出的图纸,经过了德国军事专家的紧急研究以后,已经把他的各个体系都弄明白了,一款类似于拖拉机的履带式底盘,全钢铁的结构,浑身披着装甲,使用大功率的柴油发动机,可以乘坐35名的成员,拥有3挺以上机关枪,或许,可以拥有一定口径的火炮。

    这么独创性的创造,让深入了解海军体系提尔皮茨很感兴趣的,因为是陆地巡洋舰,这一款坦克也考虑到了巡洋舰的特性,防护,火力和速度,甚至在几个中间,速度还是最重要的问题,这些几乎跟军舰一样,只不过需要考虑的东西更多。

    这一次的研究,基本上就是基于这个开启,装甲力量独特的魅力,在这里尽显无疑,在根据图纸,把这么一款划时代的陆军武器研究清楚之后,所有人都明白,一旦这个东西大规模的普及,几乎可以肯定,壕沟战将会退出历史舞台,最起码,大型对持型的壕沟战,将不会出现,在战术模

    这些人口发挥作用,必须要投入更多的东西,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偿失,还危险,中国远在万里之外,庞大的人口足以承担这些人力的增加,在极度绝望的情况下,没有人能够单身一个人,穿过数万公里的陆地,甚至大部分时间都要行走于敌占区,然后回归到祖国,既然没有办法跑,欧洲又没有杀生成仁的这样先例,为了吃饭的前提下,为敌人劳动,也算是可以接受的,最起码,中国不是德国那样,直接在战斗之中的敌人。

    其他,或许有亏的,比如古董,在盛世之中,古董是一件很值钱的东西,也代表了历史和品位,可是在这个战争的年代,一个价值连城的古董,还真的不如一个师的武器这么的重要,用宝贵的军火和物资,来兑换这个东西,多多少少有些不值。

    可杨元钊却清楚,这恐怕是收集这个最好的时候了,因为战争结束之后,将不会有这么好的机会,这个世界暂时还没有社会主义的存在,还是私有制的社会,私有财产不可侵犯,哪怕中国处于美国那个地位,可以用方方面面的逼迫,对方如果不愿意卖的话,还真的没办法强买强卖。

    中国在近代的落后,让无数灿烂的文物被掠夺,流失海外,现在花费不算太大的代价回来,其中有相当部分,还是杨元钊本人通过基金提供,这一点,因为杨元钊的决定,义无反顾的执行了下来,法国德国,欧洲大陆的大量中国文物,还有全世界范围回购,不能说全部回来,起码保证了大多数,未来,在中国博物馆里,将会有更加灿烂的文物出现。

    总体而言,中国支持了德国,自身却没有付出较大的代价,大部分都是用高附加值的军火和军用物资来给的,其中甚至包括了相当庞大的药品,特别是后者,造价相当低廉,这些成为了中国的底气所在

    德皇通过御前会议通过的,基本上是板上钉钉,35件火箭筒,数量比之前预想的还要稍稍多一点,这就是超过2亿美元的订单,每一件火箭筒除了本身标配备弹之外,还另外增加10枚,整个订单高达4亿美元,不过德国不会直接的付款,这部分将从劳工工资,石油款项之中冲抵,以现在巴库接近亿吨的产能,每年最少可以创造数十亿的收入,这一点跟之前完全不同,中国欣然的同意了这个订单,并且开始约定时间,第一批10万套,会在一个月之内,启程运过来,后续的速度还会增加。

    德国除了催促中国尽快的给付之外,还询问了英国大概在什么时候会准备好,中国方面也是考虑到这一点,首先,送往英国的发动机,会用一定的方法拖延,另外一方面,也会加强火箭筒的生产,35万件,几乎可以成为大批量生产的基础了,甚至国内得到装备也会推迟一点,毕竟,中国有更多的替代产品,没有像德国方面,那么迫切的需求反坦克火箭筒。(~~)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