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页   夜间
17中文 > 钢铁时代 > 第六百四十六章 青岛造船厂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7中文网] https://www.17zhongwen.cc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一艘的万吨级的邮轮,缓缓的离开海港,这一艘建设与12年前的邮轮,在性能上已经有些落后了,却设施豪华舒适,本来是跑西欧和北美航线的,却因为大量2万吨,甚至是3万吨级的庞大邮轮的出现,挤得没有生意,特别是从1901年,伴随着航运的竞争,先是出现了32000吨级的卢西塔尼亚号,后面,更是出现了让人惊恐巨舰奥林匹斯级,45000吨左右的排水量,创造了世界邮轮之最,其中首舰是奥林匹斯号,而第二艘就是大名鼎鼎的在航线上面沉默的泰坦尼克号

    大型邮轮,豪华邮轮的出现,让才有12年船龄的邮轮有些经营不下去了,一艘奥林匹克级可以装载乘客和船员总计3000多人,加上一批3万吨,2万吨级的,本来还可以1万吨级的邮轮,迅速的过时了,哪怕他还有一定航速和性能,却也招揽不到生意了,就顺手,被杨元钊收购下来了。

    这样的万吨巨轮,在北美航线有些过时,在其他航线却是不折不扣巨舰,在经过了稍稍的改装修理之后,招募了必要的人员,这一次被用来装载这些工人和工程师回国,在万吨级的邮轮之中,只乘坐了500多人和一些简单的工具,简直是太宽敞了,为了招待好这些中国未来航运和舰队的种子,杨元钊把该想到的东西都做到了极致,这一路上,无论是舒适度,还是待遇。都是世界顶级的。

    1912年,在这个时空的历史上面。出现了一个拐点,本来。连最基础工业产品都无法生产的中国,居然获得了生产战列舰的能力,虽然只是一个开始,属于中国海洋的篇章,就此拉开了序幕。

    从这一天开始,德国跟中国之间的工人流动就没有停止过,虽然原则上面,是中国向德国那边的多,比德国支援这边多出了10倍。可是德国扎实的工业条件和强大的工人队伍,让西北在一些关键领域获得的支持,逐步的弥补了原有拔苗助长忽略的地方,更加扎实的工业基础之下,获得了更快,更稳定的发展。

    这是后话,最少也是5年,甚至是一二十年之后的事情,现在的他们。代表着的中国未来造船业和舰队的希望,看着焕然一新的邮轮,拉动长笛,缓缓的离开了汉堡港。逐步的深入到了海洋的深处,杨元钊叹了一口气,回身离去。

    视线回转到青岛港。此时的青岛港之中,风平浪静。从德国控制山东之后,除了埋头发展青岛之外。其他的地方,只是派出了一些办事处或者是商行,没有当做自己的土地来发展,最多只是当做一个原料产地和倾销地,只有青岛本身,作为德国的核心和军港,费了很大的力气,不但建成了商港和军港,还建立了要塞。

    德皇答应帮助西北建立的造船厂,并没有在青岛,这也是正常,如果放在青岛,这么大的船坞,根本就掩饰不住,要知道杨元钊最终确定的船坞,可是2个5万吨和建的土工作业已经开始了,不管能不能让德国支持,民用方面是没问题的,船坞已经购买了,先建了再说,至于以后,车到山前必有路。

    正是这样的,目前的这一片区域,到处都是在施工,到处都有人和机器在工作,超过的20个大型的船坞,形成了20个巨大大坑的,无数的人和机械都在努力的劳动着。

    船坞的基础工程很简单,在远东寻找工程师就可以胜任,当然了,这是绝密的,最少两三年之内,不可能让别人看到,这里有这么大的工程,哪怕是普通的德国人也不行,天知道里面有没有间谍。

    西北是首先动工,在动工之后才通知德国方面,德国方面当时正在等待着杨元钊到来,听到这个大吃一惊,船坞这玩意,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制作的,虽然西北也声称,他们找了几个工程师帮忙设计,但是千吨的船坞,跟万吨的船坞,能是一回事么

    不管如何,西北都会在德国下达订单,购买这些船坞,德国有义务不让这些劳动变成空的,甚至让这一处地方浪费掉,这可是找遍了青岛周围100公里,才找到的,最适合建立造船厂的地方的,各方面都很合意。

    好在这只是船坞,而不是造船,德国找到了几名工程师,紧急的前往远东,一路上,利用电报等工具指挥,借助着德国情报部门30年时间建设起来的情报网络,他们每隔23天,就可以指挥一次进度。

    不过电报之中,汇报的数据,让这些工程师有些郁闷,浮夸的太厉害了,速度太快了,比他们所知道的速度,最少快了10倍以上,刚开始还训斥几句,可是当位于青岛,知道一些造船的工程师赶到的时候,他们才发现,原来,是他们有些孤陋寡闻了,西北真的在基础工程上面,有让人难以想象的施工速度,中国人会说谎,有专业认证的工程师,外交部官员总不会说谎吧,中国人真的在土工作业上面,非常的强大,有突出的特点,难怪德国政府,会把几个大型工程交给西北。

    一般的船坞,从下订单到拿到,需要漫长的时间,少则半年,多则一年,往往是到了订单签订才开始土工作业,现在订单还没有完全签订,虽然船坞也在生产之中,这个奠基也太快了。

    从青岛和上海找到了一批工程师和一部分专业人员,他们迅速的来到青岛加入了整个建设之中,大大的提升了速度,而接下来,还有大批的人员和设备前来,早已经下达的订单,委托生产的船坞,基本上完成了大半了,加上临时拆卸的一个废旧船坞,青岛造船厂的计划,比预计的要提前了很多。

    一座座的大型建筑,无数的房屋,27万人,1200台各种大小不一的大型机器设备,在这一片海滩上轰鸣着的,寄托着未来希望的大型船坞,在青岛开始正式的安家落户,中国海军的最初一步,终于成功的迈出去了。,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