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页   夜间
17中文 > 钢铁时代 > 第三百三十九章 广播塔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7中文网] https://www.17zhongwen.cc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青山,属于阴山山脉,算的上是余脉,跟阴山不直接的相连,却在地质学上面,属于一部分。因为包头城市的扩大,已经逐步的接近了包头的城区,几乎已经靠到了青山的旁边了。

    最近,青山成为了包头市民关注的焦点,因为一座如同宝剑一般,直插天际铁塔,在高大的阴山上面,显得特别的引人注目,一层一层的修建,且越来越高,站在家里的房顶之上,都可以看到不断增高的高塔的。很多人都在讨论,这个高塔到底是在干什么,到底要做什么用。

    说什么的都有,有的说是一座完全铁的佛塔,也只有佛塔会这么高,有的说是什么避雷针,有的干脆说是什么宝物,辟邪用的,特别是伴随着高塔的逐步完工,上面甚至还有一些人在动作,这更加的引起了包头市民的兴趣,有些人甚至形成了一个习惯,每每下班了之后,都会站在高处,看个究竟。

    现在的包头,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工业城市,一半左右的人员,都是工人的身份,在工作之余,文娱活动真的不多,所以包头日报,才能够在包头获得最广阔的市场,包头日报的总销量,已经达到了20万,这对于包头这个刚刚过百万的城市而言,极为的惊人,可以说日报的触角,已经深入到了包头的每一个角落。

    伴随着宣传和娱乐,特别是真正的成立政府之后,对于这个方面开始注重,社区开始组建一系列的活动。算是让大家的日常活动开始丰富多彩了起来,人们除了学习之外。也逐步参与了社区的活动,让包头跟中国的其他的城市。略微的有些不同小】

    【说】

    这个被命名为广播塔的高塔之上,杨元钊在专门兴建楼梯缓缓的向上,又不是单独的塔吊,当然不会弄那种铁爬梯,那样太费力了,而且危险,播音员和一些工作人员,每天都要在塔上上上下下,普通的天气还好办。万一到了雨雪天气,或者是霜冻天气,那可绝对是一件危险的事情。

    广播塔的下面,面积相对比较大,所以杨元钊在这里设立了不到4平方的钢铁楼梯,盘旋着向上,足以让一个人缓步向上,这个时代,还没有比较可靠的电梯。高山之上,简单的,可以供发射塔使用的电线,勉强可以上来。大规模的使用有些困难,再说了,电梯的发展。在国外比较广阔,国内也只有一些大城市。有一些小规模的电梯,在不准备上摩天大楼的基础上。杨元钊还没有彻底的研究这个。

    设备是早已经弄上来的,并且已经安装好,这是特拉斯经过了20多次的改造之后,制作出来的大功率电台,使用各种电子管超过的50个,还有部分,是特拉斯根据电子管的作用,设计出来的,专门为无线电发射机使用的,这些也委托了包头电子厂,确切的说,是电子长在千百次,甚至是上万次的实验之中,生产处各种各样的电子管,然后杨元钊从中间选择了一个最好的,通过复制得来,稳定性相当的好,使用的时间,已经超过了收发机已经出来了,大概在35公斤左右,这跟杨元钊的预期有着很大的差别,在杨元钊的心中,一台无线电收发机的重量,应该控制在15公斤以下的,至于可靠传输的距离,应该达到1520公里左右。

    这样的距离,对于一场战役来说,应该有一定的战术作用,前方和后方之间相隔1520公里,有几台发电机组,相互联通,能够控制相当大的一个战场的区域,一定程度上面有联通作战还有信息站的雏形

    科技的发展,每往前一步,都需要相当的发展,现在,包头只是解决了有跟没有的问题,未来的路,还需要继续的努力的。

    “播音员找好了?”杨元钊问道。

    “都在另外一个房间做准备。”江振华指了指旁边,在这个只有80平方左右的房间之中,除了最大的是作为播音间之外,还有两到三个小房间,用于更衣室和一些其他功用的房间。

    播音员,绝对是杨元钊按照后世的情况,选择出来的,对于包头,对于整个世界来说,都是一个创举的,用专业的,吐字标准的播音,但是这个标准程度,杨元钊想了一下,最终还是决定用普通话,北方的方言,本就相差不大,没有南方那么的复杂,十里八村,都会出现听不懂的情况的,但是杨元钊已经决定了汉语拼音,汉语拼音,是以北京官话为基础。包头真正能够说的很好的人的不多,在决定兴建广播电台开始,杨元钊就开始培训这个,借助着新华字典,让他们一点点改变,勉强可以吐字清楚。

    真正的历史之中,在广播电台刚刚出现的时候,根本就没有这么多,各地的方言,俚语之类的繁多,也就是当商业化运作,广播电台进入到政府的视野之后,才逐步的变成了标准的播音,以保证广播笼罩的范围之中,都可以听懂这些话。从后世咨询时代走来的杨元钊,在第一时间,就决定用最标准的,省的以后再出现问题。

    三个播音员走了出来,一个男的两个女的,现在的包头广播电台,只是一个草头班子,在杨元钊的建议之下,只有三个栏目,新闻栏目,国内外报纸摘要,还有一个戏剧节目,比如借助着录音机,在各地戏院之中,录下来了一些名家的唱段,还有就是有着地方色彩的,晋剧,北方梆子,蒲剧之类,因为播出条件的问题,只有请别人录下来,再播出,这不得不使用了杨元钊从后世带来的器材,手机。

    那个时代的,录音机只有在少部分的家庭之中有,手机已经集成了大部分家用电器的功能,因为保密的关系,手机这东西,只有最亲信的几个长随管理,一旦录下来之后,灌输到了唱片之中,借助着唱片,进行播放,这样的话,手机只用基本的使用,费了几个星期的功夫,总算是弄到了当代戏剧大师的一些主流曲目,还有一些本地的曲目,这些都刻成了唱片,放在播音室之中,用于今天的播音做准备。,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